
職人故事
郭鎮維-木作職人
「使用的人會有幸福感,這個感覺對我很珍貴,
覺得那就是我人生價值所在。」
2024/10/21 小郭訪談紀錄
木曲梳的由來?
小郭:「一開始是跟楊儒門一起經營侯硐生態教育園區,剛簽下園區初期,是剛好進入秋天轉冷的季節,從陽光明媚變成陰雨綿綿,連續下雨的日子,使得園區沒有人潮光顧,雨天也無法進行園區的工作。在思考如何生存下去之餘,當時有手作木食器風潮出現,楊儒門建議可以嘗試做木食器。因此去收集了各種各樣的木頭,用各種刀子,美工刀、水果刀、柴刀、砍刀去雕刻製作,成品則拿到市集販售。這是開始邁入木作的契機。」
小郭:「第一次做梳子也是在侯硐,有朋友來訂做梳頭專用梳子,開始研究市面梳子形式,並購買回來試梳。覺得無論什麼樣式梳起來都還差一點,都不能完全滿意,我希望不只頭髮,連頭皮凹凸處和不同曲度都能梳到,但是市售的平面梳子都無法辦到。於是創作出第一代木曲梳,有彎曲的梳身符合人體工學好抓握,梳齒高低也彎曲服貼頭皮。」
小郭:「之後認識了以木梳用來進行全身經絡梳裡的書琴,書琴使用梳子後回饋說 :『梳子梳不進去、不夠深、不到點。』這推動了我繼續研發更好的木曲梳,能夠疏進身體所有凹凸處,能從頭到腳從內到外都可以梳理到經絡穴道,才能幫助現代人療癒身體的需求。這成為小郭繼續研究創新木曲梳的目標。」
木梳製作過程?
小郭:「我做的東西很難大量生產,每個都是有意識去做的。」
小郭:「不只造型要美,我還會去想像拿到的人如何使用它,怎麼樣才會好握,怎麼樣觸感才好。梳子梳過身體各處甚至會發出細微的聲音,有氣結的地方跟經絡通暢的地方,聲音和感覺都不同,這都是木梳在跟身體對話,也是我的作品在跟使用者對話。所以我做的不是商品,是作品。除了功能性的需求,也希望客人一看到或拿到手就有感覺,心中能感受到直達內心的溫暖,會能產生一種療癒感。也可以說除了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體驗之外,希望我的作品還能給出超越感官的感受。透過經常實際的去使用,能打造健康的身體也能夠提升性靈,包括美的感受,溫暖充滿愛的療癒感,以及選擇友善環境材料的意識。」
說說關於選擇友善環境材料?
小郭:「一開始甚至還會撿拾漂流木來製作,但其他木藝師看到卻笑說:『你這麼好的工,用在上不了檯面的材料,很傻!』但如果用好的木頭,價格會水漲船高,越貴的木材,就越容易造成環境議題,譬如檜木被炒作成很珍貴的木頭,它需要百年才能成材,砍掉一棵就少掉一棵,也會失去老樹活著時能擔負的多樣生態功能。當人為炒作哄抬價格越高,就越會發生偷盜爭搶珍木材的狀況,我不想成為推動錯事的一員。寧願用友善環境的材料,一樣很有質感,一樣能達到我對功能性和質地美感的要求。」
為什麼選擇相思木?
小郭:「相思木是台灣早期造林常用木材,目前正在疏伐,它只要幾十年便可成材,而且重量夠重能借力使力梳進經絡、質地細緻、木紋會出現漂亮閃花,顏色有深淺變化,氣味樸素溫順可以融合任何按摩精油使用不會搶味。目前相思木的價格也在節節高升中。」
太極與木梳的關係?
小郭:「學太極拳之後,覺得太極與木曲書的製作理念很多是不謀而合的。它跟太極一樣都採取彎曲的弧度,符合人體工學拿起來舒服,原來這就是自然的曲度120度。尤其學習太極拳的美人手招式後,思索美人手的作用如何在梳子上呈現,讓人拿握起梳子便自動呈現美人手的姿勢,行氣不斷亦可借力使力。把太極的流動性加入曲線中,並非純粹造型考量,也看中合手的功能性。」
精靈梳的由來?
小郭:「原來我叫它翻轉梳,取自太極圖的變形,太極旋轉無始無終,蘊含無限。故以此為形的木曲梳可以往任何方向翻轉使用,沒有限制。」
職人歷程?
小郭:「我高職就讀北市商廣告設計,大學就讀台南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這兩個求學歷程都有很多使用美工刀的經驗,也許這是唯一跟現在成為木工職人有關係的地方了。大學時有一堂課劇場空間設計,打開了我的視野。畢業後因相關人脈,我進入誠品書店工作,後來到牯嶺街小劇場做舞台設計並協助劇場的各種事誤務。後來加入雲門舞集成為演出行政,離開雲門後跟著楊儒門一起工作,成立猴硐教育園區,在那兒駐點建設和經營。」
木作職志的開展契機?
小郭:「其實我一直都是閉門造車的人,很少去看外面的作品。只期望自己每一個作品都比前一個作品更好,就這樣埋頭創作。突然有一天抬起頭來看,發現做出的東西有它的質感在,是只有我這個人才能做出來的!而且用到的人會有幸福感。這個感覺對我很珍貴,覺得那就是我人生價值所在。」
特別的工作習慣?
小郭:「我都盡量在白天陽光下工作,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視覺在陽光下與人造光芒下完全不同!不會失真,不會恍惚。就像華德福的詩:太陽慈愛的光芒,給我昭昭的明亮。所以我一天沒辦法做太多,如果離開陽光的作品,我無法交給別人,會覺得有所虧欠。」
伍佰戶,一個種在有機田旁的集合式住宅。
有一群人,想打造共好生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