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乍到,對兩人的創作生活影響最大的其實還是孩子的到來。「我主要的創作是散文,需要向內挖掘,在家就比較難以進行。」對在臺北甚至會戴著耳塞生活的Luke來說,社區雖提供了安靜與放鬆的環境,但有了女兒後,還是需要到外頭去工作。
而懷孕的湯思穎則缺乏與鄰里互動及外出的機會,擅長走跳街頭探索巷弄驚奇的她,一度感到花蓮是個有點荒涼的地方,少了點與意外接觸的可能。
「Luke以前就在這邊唸書,本來就很喜歡自然環境,但對我來說起初相對困難些。」曾以筆名「石東藏」出版《台北巷弄日和》的湯思穎,靠著散步踏查,自己攝影採訪,一本手帳記下百間台北的特色小店。「我很喜歡搭著捷運四處走,所以剛來到這,覺得能逛的店有點缺乏,交通較不便,買東西也辛苦些。」
但在花蓮過了這幾年,湯思穎想著或許能以這樣的經驗,在未來也寫本關於花蓮的小書。「過去工作都以接案為主,但現在以育兒為重心,就暫時無法從事。不過因為這裡比較能靜下心的關係,畫圖反倒畫得更多了!」
說起日常的觀察紀錄,湯思穎細數喜愛的社區風景:「因為帶小孩就很喜歡去觀察人家嘛!我覺得社區很有生活的感覺,我很喜歡晾衣服的時候,看到我們這一排的大家都很用心的在佈置自己的花圃,甚至還發現有個女生會把盆栽做成人偶造型呢!」
Luke也在旁補充:「早上會有人唱歌,會有農夫放超大聲的廣播、或者學童上下學的聲音等等...因為夠安靜的關係,有時會聽到各種意料外的聲音。
訪問同時,女兒東雲一邊在旁活潑地跟陽光與球戲耍。東雲的名字來自日本的傳統色彩shinonome「懷東雲的時候在看日本色彩學的書,就翻到這個曙光升起時的橘紅色,我覺得充滿了希望。這個名字有個東字,也能跟我的筆名有所連結,加上我們現在又在臺灣東部生活,所以很喜歡這個名字。」
如果要形容伍佰戶,湯思穎的答案就是:「適合育兒的地方!」
談到對社區未來的願景時,Luke笑著說:「可能是晚上10點後學生們要安靜一點吧!」,而湯思穎曾聽說社區有人會畫畫,許願未來社區能有個畫室,有更多突顯不同居民風格與專長的工作室出現,居民能有更多樣的互動交流。
兩人都認為社區近年漸漸有越來越多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同的人。「伍佰戶有五百種風格,如果有機會能夠認識這麼多住民的五百種不同樣貌,把他們記錄下來,一定會很有趣。」
經歷了初來的陌生、育兒生活轉換的壓力,到現在體驗著意想之外的社區活力,對每個社區角落與厝邊都有著豐富的觀察。Luke、思穎與東雲的花東生活必定還有許多精彩。
文字 | 藍君偉
攝影 | Luke提供
▸▸關於 #伍佰戶人物故事
伍佰戶,有人才有戶。這裡是座落於有機田旁的集合式住宅,住著五百種不同的生活樣貌的人,我們想帶你聆聽這些人的故事,也許也會讓你想起自己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