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山脈上方魚肚白的天空,被晨曦逐漸燒出一塊橘一片紅。清晨四點多,林石松靜靜走在路內,探尋著一片風景要放在臉書,留給還在夢鄉的鄰居們。
拍攝風景的興趣是從約二十年前當記者時開始的,軍人退伍後,在更生日報擔任幾年的特約記者,在走訪花蓮各地時,也總隨手撿走幾張風景。之後也成為當時更生日報「花蓮鄉情」專欄作者,以一張照片佐著幾些文字,敘說著花蓮的美。
「搬來伍佰戶也差不多是退伍後那幾年的事。」林石松說,那時想在花蓮找一個不會淹水的地方住。偶然繞進伍佰戶,「這裡就像世外桃源。」他順手揮向路旁的田說,牆外是綿延無盡的甘蔗田,搖曳;牆裡是出入簡單的社區,靜謐。
生活後一陣子,赫然驚覺,「這裡真的跟人間煉獄一樣。」原來當初來時是暑假,學生幾乎都回家了,開學後學生回到社區,薄牆擋不住的夜半吵鬧是無法入夢的夢魘。他持著軍人克服困境的精神,便去規勸吵鬧者:「這裡住著很多要早起作工的人,不像你們可以隨興生活,如果被吵的是你們的父母,你們會怎麼想?」
隨著朝陽漫過山頭,天色漸光,路內與社區開始出現人車,每個迎面而來的人總能跟林石松聊上兩句。這或許是擔任社區主委時養成的習慣,「因為我在軍中是負責安全業務,所以我作主委時也特別重視社區的安全。」他說,會主動問候認識在社區走動的人,有個原因是為了讓懷有歹念的人感到被注意監視。
他在主委任內也透過各種方法來解決安寧問題,因與東華的教官曾為軍中同袍,便多次與教官合作處理學生問題;也邀請兩位學生住戶擔任管委會的學生委員,成為社區與學生對話的窗口。
邊走邊談起主委任內的作為,林石松還有許多自豪之處,「原本住戶生活規約只有薄薄幾頁,那時候我們還逐條增修逐條表決。」社區管委會與建商有許多法律糾紛,這些戰役他也都有參與,「我那時候也時常自己寫狀子,常坐火車到台北地院開庭。」
伍佰戶的美好社區文化,也與他有關,「從我任內開始,三節時管委會要編列一萬塊舉辦社區一家一菜的活動,那時我太太準備的燒酒雞,是桌上最熱門的。」
在陽光灑滿縱谷,結束漫步之際,林石松將再次啟程去工作,「報社工作結束後,我就在榮民服務處工作,訪視在壽豐生活的老榮民們。」如此四處走動的工作,也讓他攝影興趣能延續著。
再次談到拍攝與分享社區景色,他說:「我也算是想起個頭吧,看能不能讓更多的人也一起參與。」從軍旅、社區主委到榮服處,服務的熱忱沒有斷過;從偶然繞進伍佰戶到晨行路內,對這社區的發展都有期盼。而以張張美景溫柔地實踐著心念,是他如今的日常寫照。
文字 | 丘國鋒
攝影 | 游家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