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是這裡的第一戶吧。」董先生談起剛搬來的那幾天的晚上,這裡一片漆黑,沒有其他住戶。「我們在這裡搭了好幾個晚上的帳篷。」
董先生與施大姐夫妻兩人選定了民國八十八年八月八日簽約買房,三週後便從基隆帶了所有家當要搬來伍佰戶,來時才發現建商還沒完工。
會發現這裡是因為,在搬來沒多久前,夫妻兩人受朋友之邀,去光復參與豐年祭,回程路經伍佰戶,被社區外那一望無際的甘蔗田所深深吸引。走出車子,腳踩在當時尚未鋪柏油的泥土路上,開始扎根。
初始那幾年,兩人參與不少社區事務。九四年龍王颱風重創花蓮,社區屋瓦飛落滿地,施大姐獨自在走道上清理屋瓦殘骸。「我猜可能是這原因,我才被推出來當總幹事。」施大姐熱心服務的身影成了鄰居的期待,時任主委便推薦施大姊作總幹事,任期的四年期間,董先生也一同參與協助。
那幾年應是社區活絡程度的高峰,成立圖書室、志工隊、瑜珈班、資源回收站、讀書會……。施大姐也從擔任總幹事的薪資中,贊助了部分活動經費。
在分享當年經驗時,也能看出兩人的細膩。如預計整理崎嶇雜亂的草地,便舉辦種油菜花活動,其實是為了招募志工一起整地,也辦撿石頭比賽讓孩子能參與,並結合烤桶仔雞,讓勞動變好玩的聚會。
有次透過社區志工慶生活動,想給住在社區的獨居老人溫暖。董先生說:「記得蛋糕推出來的時候,那位長輩就很感動。我們會去想大家需要的是甚麼,有些人不一定缺錢,而是需要多一點關心。」
曾有位東華的老師還戲稱董先生為「土地公」。
「這社區就像我的小孩一樣,我看著它誕生跟成長。」談起為何如此熱衷社區事務,董先生說,首屆管委會的成立,他們也參與了許多建置工作。「除了那四年,我前前後後也當了很多次的救火隊。」施大姐提及,有幾次主委與總幹事銜接不順利,她便擔任臨時的總幹事,協助管委會的重建。
「其實還沒搬來前,我們就在做社區工作了,而且跟那次去參加豐年祭有關。」董先生說,當時有位朋友邀請他進到阿美族在台北的聚落「快樂村」,教導在城市生活的原住民使用電腦。課程結束後,朋友為表示感謝,邀請兩人到光復參加豐年祭,也才有機會與伍佰戶相遇。
回首那幾年,有數不盡的成就感,道不完的回憶,當然也有一些毋須再多提起的挫敗與阻擾。董先生說:「現在想起來都蠻好的,比較可惜是年輕時我們太純真了,有時不夠圓融。」
談及兩人近年來較不站在社區事務的第一線,他們認為,應是要讓年輕人去主導與承擔了,但仍樂於捧場社區的各種活動。
文字 | 丘國鋒
攝影 | 湯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