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佰戶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社區啊!」
「有活力」是李德茂對伍佰戶最直覺的感想,六年前他和太太辛佩津買下第一排的3、4樓,視野明朗到天氣一晴便可遙望清水斷崖。
於此之前李德茂其實已經在花蓮待了兩年,偏好大學周邊資源和生活機能的他,租的是東華大學附近的學生套房,直到與太太相戀才將定居的計畫付諸實行。
考慮到太太當時在北部有教職,加上多少聽說過伍佰戶的建商問題,兩人一度猶豫是否要真的搬來花蓮定居。最終仍決定在此落腳,其實是秉持著一種對居住需求的理想與共識:住家是生存和生活的根本,他們不願過著被房屋貸款追趕的人生。
李德茂口中伍佰戶的活力,固然是源自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移居者,以及學生為大宗的年輕族群,表面上頗安於社區現況的他,其實在定居的五、六年間也見證了伍佰戶從「秩序」走向「解放」的交會,這樣的變化顯然不是一條明確的分野,其中必定有住戶們彼此不滿乃至一翻兩瞪眼的情況,他自己也有感:「當初住我隔壁的學生打電動都不睡覺啊!」
作息不同以致相互干擾往往是住戶彼此的大麻煩,李德茂說他常常碰到隔天一早要搭火車上臺北跟客戶開會,結果隔壁的大學生打電動到凌晨四點的窘境,好在溝通過後學生們也同意盡量玩到晚上十二點就好,以免驚擾到其他住戶。李德茂好氣又好笑地分享:「偶爾他們不小心忘記又『嗨』過頭,我就會敲一下牆壁,他們也馬上知道我的意思,就會安靜下來。」
當前從事藝術創作的李德茂,其實是搬來花蓮後的近兩年才開始著手整理素材,將其作品化。談到花蓮與社區對於自身創作的影響或啟發,他說:「這真的很多人問過我耶,但其實我個人還好,當代藝術主要還是接觸各種新的東西,所以我很常需要跑台北。」或許是在花蓮定居已久,習慣成自然的說法讓他擔心自己不小心撇得太清,玩笑似地又補了一句:「真要說的話,我應該是貪圖花蓮的自然環境吧!」
本打算專注於個人創作的他,沒想到連策展人都一併承攬,去年完成了斷層藝術節(Fault Line Art Festival),現在手邊還有 志哈克藝術實驗場 Gihak ArtLab和與花蓮市公所合作的「小城生活」菜市場系列活動。
「藝術家的工作,就是不斷去尋找已知世界中尚未被感知到的東西。」不論是決定在花蓮定居,或是對伍佰戶的多元變化樂見其成,甚至是接手執行各方的策展論述,擁有這般初衷和信念的德茂,始終是一個敢想、願意想,但不貿然行事的「生活實踐家」,而生活向來不是什麼歲月靜好的概括,它是自我之於外界的頻繁溝通,一種不斷互動的默契養成。
文字 | 李翊彤
攝影 | 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