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一到,標誌性的墨綠色長形箱型車精準地踩著時間,駛近自家門口,一身裝備噹啷地現身,豪氣地拉張小凳子安坐,他是伍佰戶的專業工具人、拯救住戶於水淹太深、火不夠熱的居家維修員,社區首推的修繕師:林富山。
林富山原先在大台北地區從事製造相關產業,在台北經營了幾十年的事業,受妻子引介成為基督徒,退休後教會建議應持續廣傳福音,找尋偏鄉大學周邊的教會,支援人力,他們一家於是開始物色。很快地,他著眼於遠在東岸,設有東華大學的壽豐,由他親自監工直到壽豐鄉召會聚會所平地而起。
起先他與家人在志學街的巷弄裡租了一房,往來台北與花蓮之間,不過數月,林富山一次次感受到出雪山隧道後,清明的山與澄澈的海迎面襲向他、召喚著他,他決定,退休生活,就要定居在花蓮。
原先租的房到期後,林富山就得物色新的住處,當時很多教友住在伍佰戶,他相當放心地舉家搬進了這個龐大的社區,在這裡,他們很快感受到伍佰戶與台北住宅區截然不同的人情溫度差。
居民彼此的關係更緊密,與台北的冷漠對比鮮明,鄰居不僅友善,還有住戶主動在自家車庫舉辦市集,林富山下工後若有緣經過,也會加入市集的行列,找些午後甜食,享受自家附近就能擁有的小確幸。
車庫小市集後來成為社區每周四例行的好生活同樂會,規模更大,林富山說他還沒在台北見過這種形式,特別彰顯了社區獨特的凝聚力。除了市集,還有線上交流社區事務的LINE群組,各形各色的人聚在一起生活,網路紛爭難免,無論是否認識對方,林富山也基於善意參與討論。
談及林富山似乎擅於出面作和事佬,大哥指謙虛笑著說:「哪有,只是把自己也攪和進去罷了。」,然後眼神帶著嘉許補充:「其實即便不是每個人都有發聲,那些在群組的人也都默默地關注社區事務啊!」
「這個社區也安全,常看到孩子四處自由地跑跳。」孩子為社區帶來生氣,他不時從孩子天真張揚的臉龐看到希望。林富山感嘆,他特別喜歡孩子,可惜在台北少見這樣的景象。
林富山平時主要的服務對象就是伍佰戶,尚未正式營業時,他都只零星為認識的朋友服務,從中他觀察到了這個社區的需求,而後在路內底端架起廣告牌,向所有住戶宣告起正式營業的消息,自營業起至今已過了三年,解決過近百件居民們的疑難雜症。
閒暇時他曾經嘗試過養牛,因此認識不少同好,也接受了當地人相當熱情地協助,順利地圈了一塊地,養了幾頭牛,現在養起羊與雞,在壽豐看著草食動物慵懶地咀嚼青草,他激動地感受平靜的美好。
一方面在社區穿梭調解居民於水火,另外也沉浸在農村體驗式的愜意,也是另類斜槓的退休生活呢。
文字 | 謝靈應
攝影 | 湯琇媚
伍佰戶,有人才有戶。這裡是座落於有機田旁的集合式住宅,住著五百種不同的生活樣貌的人,我們想帶你聆聽這些人的故事,也許也會讓你想起自己所為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