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陽光普照的午後,迎面走來的是高高壯壯的黝黑男子,伸出友善的大掌,露出親切的微笑,與眾人一一打招呼問好。他,就是李飛,來自西非象牙海岸的第一大城阿必尚(Abidjam),本名為Bony Frederic Francois,露齒而笑親切地說可以叫他李飛或是Fredy。母語是法語的他,用中文與英文侃侃而談。
2016年才來到台灣的李飛,目前於東華大學就讀金融系,一開始是跟著在花蓮市區開餐廳的爸爸一起住。後來因為與捷克藉女友需要新的生活空間,以及經濟考量,於2018年搬入東華新世紀。
畢業後李飛想留在台灣,將來可以讓小孩接觸多語環境。母語為法文的李飛,與母語為捷克語的女友,平時用英文溝通,而在台灣可以讓小孩學習國語及臺語呢!
然而他對於台灣的體制內教育僵化的學習模式感到不解,希望之後能讓小孩接受在家教育,以及在家生產--而這剛好是伍佰戶社區許多住戶共同具有的經驗!
對李飛來說,伍佰戶社區能讓他感到放鬆與祥和,因為有美麗的山景、夕陽以及靜謐的環境。他也喜歡與人交流,融入當地、逛市場,過著台式生活。
其中,他對台灣的安全與人的熱情印象深刻,他隨口舉例:車子的鑰匙忘了拔,隔天車子仍然安在;手機沒電求助,警察局提供充電空間及咖啡,展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感,是在象牙海岸不可能發生的事!
不過,在台灣仍會發生令李飛困擾的經驗。因為膚色的關係,英文補習班的小朋友曾稱呼他為「巧克力老師」,讓李飛提到一個反思,難道膚色較白的人要被稱為「牛奶老師」嗎?在逛市場的時候,可能是出於好奇,常常有路人在未告知他的狀況下就對他拍照,甚至有老太太直接伸手拉他的頭髮,讓他感到非常不受尊重。
亦曾聽過其他在台灣的朋友分享,黑人與白人在補習班教英文的就業市場是天差地別,因為台灣的父母會希望老師是白人而不是黑人。
在訪談過程中,感受到李飛的親切與隨和,並對許多議題的關注及認真。他希望能傳達「尊重」的觀念,黑人並不是永遠在最底層。在崇拜西方社會的現在,若能對於黑人朋友有多一分認識與了解,就能少一分歧視與誤會。
多才多藝的李飛,對於音樂很有天份,自學彈鋼琴、非洲鼓、作曲等,可以在spotfy、kkbox、Fb、Youtube上找到他的演出作品—搜尋youguey就可以找到他!他將作品放上網路,讓更多人認識,進而辦了幾場售票演出、製作T恤、並進行教學,「學習,就不要怕犯錯,這樣才會進步!」李飛認真地說道。
文字 | 陳昭錚
攝影 | 湯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