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路內,志學火車站後的大家園農場,三年前還只是一片荒地,如今有規畫良好的菜畦、果樹,還有堆肥區。這塊田區是大家園濟世協會的根據地,藉此發展協會目標「以農安置弱勢,成就共生家園」。
目前的理事長吳婉如,對農場有很大的期待,一方面想提供在地工作機會,並輔助弱勢的人,能夠一起在這大家園學習務農;另一方面,婉如看見施用農藥、化肥對農民與環境的影響,想要推廣無毒安全的農耕酵素。
農場內,協會規劃了實驗田,使用酵素與光合菌與一般的田做比較,也和東華大學的實驗室合作,收集更完整的數據以推薦農友改用酵素,用酵素養好土,作物能自然吸取養分長大。
不只經營農場,大家園也在壽豐這一帶的小學進行食農教育,讓孩子透過自己動手做,瞭解食物是怎麼來的。也曾辦理農耕酵素的研習會,讓有興趣的民眾來參加。
而婉如特別提到他們不侷限於哪個農法,會邀請不同農法的專家到田區來指導改善他們種植的方法。原來,協會裡有農耕經驗的會員其實不多,在因緣巧合有土地後,有人志願闢地,徒手挖去頑固的牧草根,大家一起摸索,才逐漸發展出現在的樣貌。
自去年農場的菜開始有收成,甚至能以推廣價賣出,對協會來說更是一大進展。婉如也希望與伍佰戶社區有更多連結,除了推廣農場的菜給住戶,也徵求住戶可以將不要的廚餘送到農場堆肥,堆肥養成好土後再種無毒的菜回饋給住戶,形成一個吃與種的好循環。
除了協會與伍佰戶的地緣關係,婉如也曾是社區的住戶。十幾年前婉如一家人剛從國外回來,因沒有抽到教師宿舍落腳在伍佰戶,而近期又因照顧父親再次住進社區8個月,這兩次的經驗裡,她察覺到社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有理念的年輕人變多了,住戶對社區環境有需求也能彼此協調改善。
甚至社區附近增加了許多有機田區,周遭的生態變得更豐富,與十幾年前住在社區,帶兒子出來散步看到的景象不同。
「空氣隨人結」,婉如笑著分享她母親以前說的話,環境是可以隨人營造的。她看見了需求,不論老人的需求、照顧者的需求、吃的需求,還是環境的需求,願意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齊心營造現在的農場。
雖然協會中間遇到一些挫折,婉如都有危機變轉機的能力,許多事換個角度想也是老天的安排,像是協會在社區附近有了自己管理的田區也是當初未料到的。
現在到了志學,附近有大學,還有極具發展潛能的伍佰戶社區,讓婉如期待邀請更多志願者加入,推廣種與吃的好理念,走進田裡一起創造友善土地的共好生活。
文字 | 林欣誼
攝影 | 湯琇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