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活同樂會有一個攤主,常常在家裡與活動中心來回奔跑,拿著熱騰騰剛出爐的麵包與油亮亮的肉桂捲,用一個個白色的塑膠盒子承裝著。她是Manu,小時候住在德國東邊Sachsen邦,是東德時代長大的人。
她笑說自己是「黑森林」,因為她的本名是Manuela Lin -Schwarze,Lin(林)是丈夫的姓氏,Schwarze是她本來的姓,又有黑色的意思,不過在伍佰戶大家還是習慣叫她Manu。
2009年,她隨著丈夫一起來到伍佰戶社區,那是她第一次來到台灣,先住在先生的老師家隔壁。2011年,他們帶著半歲大的兒子再次回到花蓮,因為兩人都喜歡住在比較鄉村的地方,不太喜歡大城市。伍佰戶是很適合年輕小家庭居住的地方,有很多資源可以運用,因此決定在社區租房子。
不過,當時的社區並非現在的樣子,Manu觀察到,那時候年輕家庭比較少,社區以退休的人和學生居多。幸運的是遇到很好的房東,2013年在家裡把二女兒生下來,他們想要買下這間對他們意義非凡的房子,房東也願意賣給他們,就這樣入住登記成為伍佰戶人。
女兒出生後,他們又回到德國生活了三年半,期間,Manu在德國的一間小麵包店工作,在實作中磨練製作麵包的厚實功夫。談起Manu是怎麼學習製作麵包與糕點,她說。自己其實不是科班出生,原本在德國萊比錫大學是念中文系,但她很喜歡吃麵包,因此在紐西蘭打工換宿時,在麵包店邊做邊學,才開始接觸肉桂捲與佛卡夏。
當時換宿的地方有種一些菜,經營者給了她一本德國人移民到澳洲寫的食譜書,請她照上面的步驟來醃小黃瓜,就這樣做出來心得,到現在在市集還能看到她帶著一罐罐用在地小農種得小黃瓜製成的手作品。
回到社區之後,她觀察到社區多了許多有活力的年輕家庭,讓她感到不是一個人單獨面對養育孩子的問題。Manu和先生與社區附近農場有些連結,農場提供一小塊讓孩子體驗種植作物,小孩從很小就跟著大人耕作,田裡的秋葵、豆子、番茄都辨認得出來,她自己也說來這裡認識很多作物。這是她很喜歡伍佰戶的原因,親近大自然。
德國到哪裡都有麵包店,他們習慣早餐要吃小麵包,晚餐吃大麵包,切成一片一片,塗一點抹醬、包自己喜歡的餡料,但是搬到台灣,找不到合自己口味的麵包店,Manu無法放棄對麵包的喜歡,因此決定自己來嘗試做麵包。
剛開始只是做給家人吃,小孩們最喜歡的是德國傳統的雙胞胎小麵包,後來嘗試在自己家的車庫賣,好生活同樂會的前身—車庫市集發起人邀請Manu來一起擺攤,就這樣展開了社區小烘焙坊!
Manu會自己嘗試一些新口味,像是法國的鹹派不太加上起司,她會放上去試看看大家能不能接受,發現反應還不錯!另外也會看季節與心情研發,像是做過甜菜根與馬鈴薯麵包,看客人反應決定她的販售品項。
因為一個人準備麵包需要花許多心力,她說,當天製作到販賣需要花整整十二個小時,還要額外進行前置準備與環境清潔,她目前兩週擺攤一次,主要因為本身也有額外的工作,還需要顧兩個小孩子,她很感謝住戶對她很友善,總是包容她的狀態,讓她可以專注的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拿給這些喜歡她的麵包的客人。
文字 | 李珊
攝影 | 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