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相關與特教系畢業,當過老師的辛佩津,在都市生活與接近大自然的抉擇期,認識了人生伴侶,「有一起打拼的另一半很重要,在倫敦工作實習時,發現自己喜歡都市也喜歡鄉村。」
那時來花蓮,拜訪李德茂,他就住在這附近。辛佩津曾夢想買房子,但當時房價大漲,伍佰戶相對平易近人許多,於是兩人看好房子,2014年遂在伍佰戶落腳。從家的北面望出,有豐富的前中後景和鄰界社區的綠籬、隔壁人家的一大片香蕉葉,還有鯉魚山環繞西面和遠方的山林。
社區因為人口組成多元,生活習慣不同,容易發生糾紛,有些事一定要請管理員出面。而這幾年社區活動變得愈加頻繁,氛圍轉變讓居民更願意使用社區資源,「從平常觀察,警衛、環境設施、清潔部分這些小細節去看,就可以感覺得到社區管理人真的不一樣。」她說。
辛佩津最喜歡在傍晚漫步社區,還能逛市集,「以前我們偶爾會去車庫市集逛逛,移到活動中心後,有時也會買點菜。」對社區夜裡的印象是貓頭鷹啼,「聲音很神秘,我很喜歡,」臉龐映著光彩地說。
現在準備的個展畫作中,幾幅畫裡都藏著貓頭鷹。
聊起現正進行中的系列作品,有個三聯幅的畫作:靜謐的闊葉林輪廓背景,光凝視著它,彷彿被吸入辛佩津筆下的這汪清幽深潭。作畫的靈感如何而來?
她說:「這些記憶及想像來自她身處大自然時所遇見景象,平常也喜歡隨意探索山林。回到畫作前,再憑腦中出現的畫面,重新閉眼睛去捕捉與想像。」
辛佩津從英國讀書回來後就持續在創作,本來就有點斜槓的她,除了作畫,移居來花蓮的頭兩年也嘗試了許多事,像是在「花蓮日日」的二樓廚房做法式甜點作為收入來源之一,生意不錯。
但發現會大量壓縮到畫畫的時間,與來此的本意相違,因而重新思考為何而來。2010年時,辛佩津開始與許多夥伴一起完成大型藝術創作計畫,帶領其中一個子計畫的她,引導學生用藝術處理環境課題,得到台新年度藝術大獎,從那時開始轉換職業,來花蓮展開跨域的創作,幾個月後放掉甜點,逐漸投入現在切換間較平順的創作生活。
經營藝術平台主要是為了在花蓮有刺激和外界溝通,也能持續接觸新的藝術。對辛佩津來說,從一開始畫,就知道會畫到不能再畫。
雖然常會懷疑自己為什麼要作畫?「其實要很努力,才達到現在的狀態,也許以後就全心創作就好,但也許會發現,現在卻是最好的…就享受現在!」她說。
2020.09.27-11.06 看不見的貓頭鷹The Invisible Owl 辛佩津個展
是佩津的個展~剛好在北部的話,
可以到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欣賞他的作品唷!
文字 | 胡琬詔
攝影 | 陳磊